麥當勞薯條
麥當勞的薯條一直是很多消費者的最愛,炸的金黃酥脆的香噴噴薯條,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,都無法阻擋它的魅力,到底麥當勞的薯條是用什麼東西製作的呢?其實答案很簡單,就是眾所皆知的馬鈴薯,除了麥當勞薯條之外,麥當勞有氧早餐所販賣的麥當勞薯餅也是使用馬鈴薯製作的,所以大家到麥當勞所吃的薯條和薯餅都是使用馬鈴薯製作的。
說到麥當勞薯條,我想很多人印象都很深刻,因為有些小朋友,從小就是吃麥當勞薯條長大的,而且到麥當勞除了可以吃到金黃酥脆的薯條之外,還可以到兒童遊戲區去玩樂,重點是吃麥當勞兒童餐還有玩具可以拿,真的是太幸福了。 |
|
關於麥當勞薯條所使用的馬鈴薯,其實它是栽種在美國肥沃火山土壤的田園馬鈴薯,栽種區域為美國西北部位於北緯30至50度之間的區域,該地的氣候環境屬於日熱夜涼,另外還有少雨的氣候調節環境,讓馬鈴薯可以擁有絕佳的保濕條件,而且馬鈴薯是採取三年輪耕的制度,每次種植馬鈴薯都要間隔三年,所以馬鈴薯絕對可以吸收到足夠的養份。
麥當勞所推出的「搖搖薯條」,每年都會提供不同口味的搖搖粉,提供消費者不同的薯條新享受,所以今年也特別請來藝人羅志祥及楊丞琳代言「搖搖薯條」及「洋蔥呼拉圈」這兩項產品,而且很巧的是,這三種搖搖粉,剛好是黃綠紅三種顏色包裝,該不會原本是打算請王力宏來代言「搖搖薯條」及「洋蔥呼拉圈」吧?只是後來檔期無法配合才換代言人?
黃色粉末:濃香咖哩,使用印度咖哩粉調製而成
綠色粉末:碳烤海苔,使用上等岩野海苔調製而成。
紅色粉末:七味唐辛子,使用多種辛香料調製而成。

為了搭配麥當勞薯條的獨特香甜美味及獨特香脆口感,這次麥當勞特別研發出三種特調口味的薯條搖搖粉,分別是「濃香咖哩」、「碳烤海苔」、「七味唐辛子」這三種口味,只要單點薯條或是購買套餐,都可以獲得一個搖搖袋及一包搖搖粉,只要將麥當勞薯條丟入搖搖袋內,再加入自己所喜愛的搖搖粉,然後開始用力搖,就可以吃到獨特美味的薯條了。
馬鈴薯的詳細資料
馬鈴薯是屬於一種茄科和茄屬的植物,屬於一年生或是一年兩季栽培的農作物,地下塊莖呈現圓形、卵形及橢圓形等不同形狀,馬鈴薯外皮則有紅色、黃色、白色及紫色等顏色,大部份的馬鈴薯都是以塊莖上的芽眼切下,然後再進行播種,若是以馬鈴薯的種子播種,很容易產生異變,因此馬鈴薯很容易就出現新品種。
馬鈴薯光是在原產地就擁有幾百個不同的品種,然後又在世界各地不斷的培育及異變成其他新品種,所以目前全世界已經有上千個不同品種的馬鈴薯,有的澱粉含量比較高,比較適合當作人類的主食,有的則是比較適合當作蔬菜食用,另外還有許多不同用途的馬鈴薯存在著,所以馬鈴薯的世界版圖,其實是非常奧妙的。

馬鈴薯的營養價值
馬鈴薯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,另外還含有蛋白質、礦物質及維生素等養份,可以作為人類的主要糧食,也可以當作蔬菜食用,或是製作成薯條及洋芋片等零食,也可以拿來製作澱粉及粉絲等食材,另外釀酒及飼料方面也可以使用馬鈴薯來發揮功效,所以馬鈴薯的用途,可不是只有製作麥當勞薯條及麥當勞薯餅而已,它的用途可是千變萬化的。
馬鈴薯的用途真的很多,可以當作蔬菜,也可以當作主食,還可以製作成零食,也可以拿來製作澱粉,更可以當成飼料使用,原來除了麥當勞薯條之外,馬鈴薯還有這些功用,看來馬鈴薯使用的範圍和頻率都很高,真的不能小看馬鈴薯。 |
|
馬鈴薯的營養成份,按照營養成份所佔比例排序下來,分別是水79.9克,碳水化合物16.6克,蛋白質2.3克,灰分0.8克,粗纖維0.3克,脂肪0.1克,磷64毫克,鈣11毫克,抗壞血酸10毫克,鐵1.2毫克,尼克酸0.4毫克,硫胺素0.1毫克,核黃素0.03毫克,胡蘿蔔素0.01毫克,熱量為77千卡,這就是馬鈴薯的營養成份。
馬鈴薯的蛋白質屬於完全蛋白質,人體可以完全吸收這種植物性蛋白質,而且馬鈴薯所含的維生素C比去皮的蘋果還要高出一倍左右,古時候的人們搭船出海遠航,為了避免發生壞血病,都會隨身攜帶馬鈴薯,一個人平均吃200到300克的馬鈴薯,就可以補充所需的維生素C,所以吃馬鈴薯和牛奶可以得到人體大部份所需的營養元素。
馬鈴薯的其他暱稱
馬鈴薯的名稱其實很多樣化,在中國各地對馬鈴薯都有不同的稱呼,像是東北地區就稱呼馬鈴薯為土豆,而華北地區則稱呼馬鈴薯為山藥蛋,西北地區則稱呼馬鈴薯為洋芋,江浙地區則稱呼馬鈴薯為洋番芋,廣東地區及香港地區則稱馬鈴薯為薯仔,至於台灣地區就是叫馬鈴薯,只有便利商店的馬鈴薯切片才叫做洋芋片。
馬鈴薯是目前世界上除了穀物之外,人類另一種最重要的農作物,主要是食用馬鈴薯的地下塊莖,在很多地方都被人類廣泛種植,也培養了數千個馬鈴薯品種,而且馬鈴薯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強,氣候方面則必須涼冷乾燥,雖然一些溫熱潮濕的地區也可以種植馬鈴薯,不過馬鈴薯的品種會慢慢退化,需要引進新的馬鈴薯。
馬鈴薯有沒有毒?
人類所吃的馬鈴薯,到底有沒有毒呢?其實馬鈴薯本身含有一些有毒的生物鹼,這種生物鹼主要是茄鹼和毛殼霉鹼,不過只要經過約170度的高溫烹煮之後,這些有毒物質就會分解消失,一般茄鹼中毒的時候,會有頭痛、腹瀉、抽搐及昏迷的症狀,嚴重一點的甚至會導致死亡,所以千萬不要偷偷吃沒有煮熟的馬鈴薯。
通常野生的馬鈴薯毒性較高,一般農作栽培的馬鈴薯毒性較低,所以全球各地很少有吃馬鈴薯中毒的事件,一般農作栽培的馬鈴薯約含生物鹼0.2毫克,通常要吃超過200毫克才會導致中毒,也就是大約要吃1公斤以上的生馬鈴薯才會導致中毒,另外馬鈴薯在光線下容易變綠或變紫,很容易導致有毒物質增加或累積。
馬鈴薯的遷移歷史
野生的馬鈴薯原本種植於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帶,被當地的印地安人種植培育,一直到十六世紀的時候,西班牙的殖民者才將馬鈴薯帶往歐洲,後來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了西班牙人,並搜括了西班牙人的植物種子,一些菸草及馬鈴薯的植物種子就這樣被帶往英國,而英國的氣候正好適合馬鈴薯的生長,產量高又好管理。
後來馬鈴薯漸漸成為英國愛爾蘭的主要糧食,並開始在歐洲普及化,接著英國愛爾蘭移民到美國,也將馬鈴薯帶往美國,開始在美國種植馬鈴薯,十七世紀的時候,歐洲爆發馬鈴薯枯萎的事件,完全依賴馬鈴薯為糧食的英國愛爾蘭,經濟與糧食完全崩潰,長期的飢荒產生了數百萬的難民,也讓很多民眾紛紛移民到美國。
十七世紀的的時候,馬鈴薯也來到了中國,由於馬鈴薯很適合在高山寒冷地區種植,所以內蒙古、河北、山西及陜西地區紛紛開始種植馬鈴薯,對於只能生長小麥的這些地區來說,無疑是一大幫助,後來玉米及蕃薯等農作物也紛紛傳入中國,也因為這些高產量農作物的關係,維持了中國人口迅速增加的一種化學作用。